English

价格营销的误区

1999-06-14 来源:光明日报 谢仁寿 我有话说

目前,国内市场需求不振,市场竞争日趋激化,各类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施展价格营销策略,以求在竞争中占居有利的地位,但令人担忧的是,不少企业在价格营销过程中已走入种种误区。

(一)片面夸大价格在营销中的作用。不少企业认为价格低廉的商品一定销售好。因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是千方百计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讲究促销策略,只把市场竞争的着力点放在价格竞争上,一味打价格牌。实践证明,一个企业若没有适销对路的产品及良好的整体营销策划,单一的价格策略是难于使企业达到市场营销的目标的。

(二)无度削价竞销。在我国各地削价产品随处可见:季节性、时令性的衣服削价,无季节性的化妆品、日用品、家电削价,食品削价,建材产品更是竞相压价。这种无度削价的现象违背了价值规律,误导市场的供求。过分的削价竞争于商家和消费者都会造成损害。不少被迫参与降价竞销的中小企业只得降低产品和服务质量以降低成本,往往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有些行业因无度削价竞销,企业不但无法扩大再生产,而且连生存都面临严峻的考验。

(三)定价过高,以价论质。某些名、特、优、新的产品,当市场需求强劲时,可以采取适当的“高价策略”,以增加收益,但一些商家往往在新产品上市时,对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和支付能力认识不足,定价过高,结果往往销售量不足,导致企业亏损。这里存在两种状况,一是价高,并不完全意味质高。如消费者尝试你的新产品感到质与价不对应后,不会再回头购买。二是即使产品质量好,规格高,还必须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量和消费力。

(四)“吊价”销售。在一些市场上,会发现每当一笔生意成交,其叫卖价会高出成交价成倍乃至好几倍。这种“吊价”现象,在一些地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都有出现,厂商家从“吊价”市场上购进原材料,生产出产品,然后又在“吊价”市场上卖出,同时,又再从“吊价”市场上购回原材料。这样,“吊价”会渗透到再生产的全过程,形成恶性循环,“吊价”销售存在极大的弊端,它产生了买主对卖主的不信任心态,消费者往往看不准售价而怕上当受骗,不敢随便购买。这种对商家的不信任心态,实际上影响了商品销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